来自1000多年前的一份早点:甑糕
一座城市一种味道
人们也常因一种味道爱上一座城市
本期的主角是一份甜食,1000多年前唐朝皇上就曾吃过的东西,其色泽鲜艳,红白相间,粘甜味美,当时名曰水晶龙凤糕,如今我们管它叫:甑糕
提到西安(古称长安),这不仅是历经千年风霜的古都,更是吃货们眼中的“天堂”,在这座俯拾即是的美食之城中,甑糕占据着一席之地,从古至今,上至皇亲国戚,下至黎民百姓,提及,无不爱之,冯玉祥将军就曾把西安的甑糕誉为“平民阶级的燕菜”。就在去年由“孙娘娘”主演的一部剧《那年花开月正圆》中,也特地的提到了甑糕,可见其不可替代性,现在让我们讲讲它的故事吧
甑糕,按普通话读音应该是:zèng gāo ,但是陕西人不这么叫,叫“jìng gāo”,为什么呢?
这要从“甑”说起。甑,是一种蒸馏的炊具,是一种粗陶制的盆,底下有许多小眼儿,跟现在不锈钢锅里的笼屉很相似,只是粗笨一些。
再来说“糕”,古时候北方黄土地带最适合种植的粮食就是粟和黍。这两种作物去壳以后,都叫小米,粟米是硬米,黍子的米是软米,甑糕就是用黍子米即软米制成的。
过故人庄
作者:孟浩然 (唐)
故人具鸡黍,邀我至田家。
绿树村边合,青山郭外斜。
开轩面场圃,把酒话桑麻。
待到重阳日,还来就菊花。
孟浩然这里说的“黍”,就是黍子碾成的软米,用甑蒸熟,就是甑糕。甑是专门用来蒸软米的。为什么软米不用蒸笼蒸呢?因为软米很粘,用竹木做的笼屉蒸不好清理,所以甑作为传统的炊具一种流传到现在。
(古代的“甑”,大概就长这样)
甑流传下来了,它的名称也传了下来。尽管甑字的读音发生了变化(现在字典上读作zèng),但是在甑的名称在西北地区的一些方言中依然没有变。
陕西人把“甑糕”叫做“jìng gāo”(听起来像是“镜糕”),这是有来历的。甑的中古音就是读“镜”。中古音是指从隋唐至宋这个历史时期的汉语语音。所以把甑糕叫做镜糕,这是从唐朝那会儿传下来的,这是孟浩然他们那一代人的口音,可见这份早点足足跨越了1000多年时光。
同时,甑糕也非常的最为平易近人,品尝它既不用去高档饭店,也不用去慕名求访,在西安的大街小巷都有它的身影,卖甑糕的小贩也甚是“生愣”,蒸好甑糕的铁甑,外面被煤烟熏得乌黑,就直接搬出来往食摊上一架,颇像一只硕大的黑鼓,或用三轮车转卖,大声吆喝!
这就是甑糕的故事
这份穿越了1000多年时光的早点也就介绍完了
不过,作为吃货的你,肯定想要问一句:
“甑糕,是不是必须去西安才能吃的到?”
当然不是,在这里,我们给您“安利”一波:
我们是陕西贝乐稻
我们正在做一件事
“撇去您与美食之间的路遥千里
独特的原产地美食总会跋山涉水与您相会”